编者按:今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简称《标日》)出版的第30个年头。从1988年诞生至今,这套现象级日语教材的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套,成为千千万万日语学习者的必备宝典,更架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同人教社一样,不少出版机构都曾推出过质量过硬、影响广泛的经典教材,本期专题聚焦这些成为数代学子心中不朽回忆的经典教材,以期为出版机构提升教材编写质量提供参考。 教材,是学科的灵魂,是课堂的剧本,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代表着各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彰显着各学科的教学水平,是不同时期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高校教材为例,有数据显示,2005-2015年,高等学校教材的品种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全国共出版高校教材33525种,2013年达到82105种。在整个教育类图书中,教材的品种规模在2005-2015年间近乎翻了一番。伴随着十余年来教材市场近乎野蛮式的扩张与增长,不可否认的是,教材市场面临着盗版复印猖獗,内容拼凑抄袭现象严重,质量口碑明显下跌等问题;同时,与出版学术专著相比,教材编写似乎门槛较低,成了人人都能涉足的领域。 如今,站在庞杂的教材市场面前,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寻求经典的力量。在知乎等线上社区,不断有人提出关于推选各学科经典教材的问题。回望过去几十年的教材建设历程,的确存在很多唤起一代代学子求学回忆,体现时代印记,成为各科教材编写范例的经典教材。 是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历史选择出的最能代表本行业精髓的作品。如今能够称之为经典的教材,是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迭代更新,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洗礼,在一代代师生的口碑中成就的。 我国经典教材的发展轨迹,基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相一致。以高等教育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遵循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当时的教材大多以翻译引进为主;1955年前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陆续开始编辑出版我国自己的大中专教材;1977年以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材发展由慢转快,仅1978-1981年的3年时间里,就编辑出版了2149种教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教材编写更是进入了爆发期,现如今很多仍在使用的经典教材,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根据课程类别,经典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早期中外合作编写的语言类教材,如《新概念英语》《标日》等,且编辑出版的初衷并非针对高校课堂。其中,《标日》是一套“专门为中国人自学日语设计的教材”,希望读者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能够系统地学到标准、纯正的现代日语。1988年首次出版后,由于满足了读者需求,迅速蹿红,至今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各册《标日》对应的标日电子书App注册用户超过237万人,也成为很多高校第二外语课堂的必备书目。 红透大江南北的英语经典教材《新概念英语》(1-4册)难度循序渐进,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几乎成为所有英语学习者的“必备宝典”。原版《New concept English》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家亚历山大(L.G.Alexander)于1967年推出的;1997年,在时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社长李朋义的不懈努力下,该书正式落户外研社,并由亚历山大亲自进行了30年来全球唯一一次正式修订,四册一套的经典之作沿用至今,成为外研社一大品牌产品。 第二类,高校基础课程教材,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于1981年7月首版发行的《大学语文》已修订再版至第10版,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目前累计印数达到千万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写的《高等数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称得上是让数代大学生“挥泪”的经典之作。同样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首次出版于2000年,全国十几所重点院校的专家教授参加编写,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材体系、丰富的主题内容,不仅成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的首选教材之一,也为外研社打下了大学英语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三类,高校专业课教材,包括翻译引进的海外经典之作,也包括国内知名学者自主研发编写的经典教材。在引进方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是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经典教材。1964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经济学》,自此,这本经济学开启了它在中国54年的经典之路,深刻影响了中国老中青三代经济学家。此外,还有各高校心理学专业入门教材及辅导用书《心理学应用与生活》,这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扛鼎之作,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位教授联袂翻译。英文版教材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中译本于2003年问世,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国内学者自主研发编写的经典教材大多首版发行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学课程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语言学课程使用的《语音学教程》、经济学课程使用的《经济学原理》等均为各自学科领域的经典教材。 同样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人教社在1980年出版了王道俊领衔主编的《教育学》,至今已近40年,合计发行700多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1996年出版至今,总销量超过千万册,成为国内主流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在信息技术与自然科学等领域,清华大学出版社(简称“清华社”)自1980年成立以来,推出了一大批计算机类图书。其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严蔚敏等编著的《数据结构》首次出版于1987年,为当时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累计发行量超过400万册。中国电力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发电厂电气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中出版”)1984年出版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都诞生于教材建设的黄金期,数十年历久弥新,成为很多大学生“划过重点”“熬过通宵”,甚至看到就“想哭”的经典教材。 经典大旗凭什么数十年屹立? 在教材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的十余年里,新教材出版了一茬又一茬,但经典教材始终屹立在高校课堂里,成为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回忆。它们为什么能畅销不衰?又凭什么被奉为传世经典? 首先,是站在学科前沿,填补领域空白。目前,国内的教材多数出自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及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的学术与教材出版特色往往与其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相一致。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历来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清华社自建社之日起就有效利用了清华大学在该学科凝聚的丰富研究成果,并通过教材编写惠及全国。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国内首屈一指,更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上海交大社”)组织本校该专业的一线教师,于2003年底编写出版了《船舶原理》(上下册),截至目前印刷总量已突破10万册。北理工社打造的经典教材《人机工程学》是我国第一本人机工程学教材,填补了国内人机工程学领域的教材空白。 而专业出版社打造的经典教材,也大多是由在该领域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组织编写。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简称“水利水电社”)出版的《工程水文学》,主编单位为河海大学,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该校水利工程学科排名第一。中国电力出版社(简称“电力社”)的《发电厂电气部分》则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四川大学共同编写,教材所面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均是三所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 其次,是过硬的品质,即科学的内容及系统的知识结构。据华中出版机械分社社长俞道凯介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的教材,力求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加强数理基础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上海交大社副总编辑冯愈表示,在《船舶原理》(上下册)编写前,曾根据当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重新组合了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人教社日语编辑室唐磊也表示,《标日》的畅销与其过硬的内容质量密不可分——从课文板块设置到内容讲解,均为解决自学者的学习困难而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这些都成为《标日》靠口碑传播的基础。 知名学者朱晓进在评价北大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时也表示:“全书的立足点是为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提供基本事实和发展线索,而更进一步的理论总结与概况则留给本教材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给任课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最后,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上世纪70-90年代,有那样一批专家和学者,他们真心希望用知识改变教育,用科技与文化兴国,把一身所学付诸笔端;数十年来,也有这样几代编辑,将打磨经典看作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情,一字一句,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华东师大社《大学语文》第1版至今的主编徐中玉先生今年已102岁高龄;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是该教材第7版、第8版的编辑之一;华东师大社编辑范耀华是该教材第10版责编,也是最年轻的一位。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经典教材,作者或参与教材初版编写工作的编辑已经年迈甚至辞世,经典的延续还要依靠后来人。正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版权独家代理公司新曲线总经理刘力所言:“面对这样的经典,首先要心怀敬畏,才能在接下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除旧纳新形成可持续发展 经典已经铸就,时代一直变迁。国家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各个学科的科研成果日新月异,即使是纯理论性的教材,也需要与当下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这些在数十年前曾引领某一学科发展潮流的经典之作,要如何保持长盛不衰? 首先,编写者与出版方要时刻站在学科前沿,结合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据清华社《数据结构》责任编辑白立军介绍,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较快,迭代更新频繁。严蔚敏所著的《数据结构》一书,1987年出版时为PASCAL版;1991年修订时根据读者需求,对87版的数据结构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和实现方法”“静态查找表”等内容,但仍以PASCAL为描述语言;此后不久,C语言盛行,于是清华社于1997年推出了《数据结构(C语言版)》,目前,PASCAL语言已经被主流应用场景淘汰。 可见,结合学科发展情况对权威教材进行“除旧纳新”,是经典“保鲜”的不二法则。华中出版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历经34年,更新了7个版本,每一次修订都要倾听读者的声音。据俞道凯介绍,特别是2011年7月,华中出版专门邀请使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材的十几所兄弟院校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教材的意见,并反馈给作者,因此该教材的第六版做出了很大改动,力求帮助读者完整学习系统设计的初步知识。也是由于及时听取读者建议,为改善习题量巨大给任课老师批改作业带来困难的情况,华中出版组织作者编写的配套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辅导与题解》同步出版,深受欢迎。 作为一部语言教材,实用性至关重要。《标日》也在数次修订当中,不断融入并更新语言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特点,让学习者适应真实的语言环境。 其次,教材建设需要积极应对数字教育的变革,从教学一线的需求出发,利用新技术,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便利。 北理工社编辑李丁一认为,社会上大多数的数字教育对当前高校课程与教学的覆盖度与契合度仍然有待提升,数字教育更多反应在中小学教学需求上。而高等教育自身有着严格、缜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也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沉淀、积累与改革,一般不会轻易变化。但他也指出:“数字教育本身尚未对高等教育的教材产生根本性影响,但数字教育的一些呈现方式和手段已经开始影响了高校教材,比如信息化、新形态教材的出现。”北理工社也开始着手将信息化、新形态方面的创新融入到传统的教材建设中去,如在教材中加入二维码,链接微课视频、动画演示视频、习题、拓展阅读、图片等内容;还对重新规划的系列套系建设立体化的配套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水利水电社“行水云课”水利教育平台已将《工程水文学》纳入数字教材重点研发项目,并拟于2018年正式推出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教材和相关数字资源。电力社也着手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资源种类包括习题库、模式试卷、全景演示、读者圈、作者问答等,预计2018年下半年起陆续上线。 最后,教育教学不能只依靠经典,出版机构也不该止步于经典,以既有经典为标杆,打造下一部经典,教材市场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知识飞速增长和更新的时代,我们一方面礼敬经典,希望这些传世佳作能够历久弥新;另一方面,面对教材建设速度落后于学科发展速度的现状,以及教材品种繁多、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我们由衷地期待能涌现出更多的高品质教材,为经典教材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2018年0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