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锐意改革 深耕特色 阔步前行

2017-03-20  

 

 

渤海畔,明珠闪耀;凌工路,华彩满堂。2015年,365bet官网备用网站迎来了30岁生日。

    1985年2月,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成立了一所中央级综合大学出版社——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3月随着学校更名而变更为365bet官网备用网站。2005年3月作为中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首批大学出版社的试点单位,又更名为365bet官网备用网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工出版社)。

    从1985年到2015年,大工出版社经历卅载辛勤耕耘,从最初十几个创业者靠学校十几万元启动资金开始,进行艰苦的运作和积累,2013年跃居中国大学出版社综合实力排名第十二位,东北三省高校出版社第一位。出版社年均出书2500种,2015年预计销售码洋3.5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3500万元。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大工出版社几代人不断改革发展、深耕特色的结果。

    “守”出来的责任:

    坚持教育出版为主体

    “教育出版是大工出版社从建社以来就一直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着力发展教育出版不仅是大学出版社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大工出版人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的正确认识。”谈及出版主业,大工出版社社长金英伟坚定地说。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雄厚的教学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大工出版社把教育类图书的出版作为主体,经过30年积累、发展,出版范围涵盖中小学教材、高职高专教材、大学教材以及研究生教材等,实现了教材出版的全覆盖。

    在积极追求服务教学、内容创新的过程中,大工出版社始终明确自身“根植于大学”的本质特征,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例如,大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自成立以来,其发展定位就是辅助大学实现知识传承、人才培养、思潮引领、成果创新及社会服务等功能。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不但推出各个专业学科和特色专业的高水平教材和学术著作,而且还将选题方向与知名大学的学科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优化选题结构形成特色品牌,以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系统研发,针对不同学科特色、不同教育层次开发编写出经典范本才能长期立足于市场,使得基于一体化战略合作的市场运行模式付诸实践。”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主任王晓历说。

    “我们提出了差异化的出版战略,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大力开发精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金英伟表示。2005年度,教育部在国家规划教材遴选中,大工出版社有117种教材被评为国家规划教材,数量上位居全国大学出版社排名第七位;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大工出版社以498种的总量位居全国出版社第三位,大学出版社的第一位。

    大数据时代,知识更迭和资源汇集更容易、更迅速,若要切实契合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版单位就要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强化自身竞争力。适应教育形势、服务师生是大工出版社一直坚守的责任。例如,大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在服务高等院校时,定期走访院校与一线教师沟通并征求教材反馈意见及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架构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结构优化的教材建设体系;采取以出版社为主导,跨校跨地区合作的编写交流模式,把握各个专业选题策划,使教材体系化、规范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后期服务工作,如教材配套资源的补充完善,尽可能地满足用户需求。

    “特”出来的路径:

    高职教材成特色品牌

    “出版是需要我们坚持、积累的一个行业。中小型出版社抓住特色建社,是个漫长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坚持特色是金英伟执掌大工出版社后一直强调的。职业教育出版板块是大工出版社的一张特色名片,目前大工出版社高职教材年发行量突破500万册、码洋过亿元。

    追溯在职业教育出版板块形成特色品牌的源头,要从大工出版社2001年1月12日组建“新世纪高职教材编委会”开始。当时,大工出版社采用由出版社主导、高职院校集体加盟的形式,组建教材建设编委会。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教材建设方面带有引领性。至2001年6月,加盟的院校已增至60余所,2002年迅速扩增至200余所。

    与许多业界同行不同的是,对高职教育之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变革深远意义的认识,是促使大工出版社积极投身于高职教材建设的最初动因。这一心迹,在他们于2001年完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高职教材总序》中可以得到印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既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阶段性表征。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进程。”

    在最初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时,当时的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编写教材经验,许多出版社为规避风险,宁可找本科院校教授编写教材,也不愿担找高职教师编写教材的风险。但大工出版社却始终坚持约请了解教学情况的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主编教材,并贯彻这一理念做出了一批批颇具特色的高职教材。2002年1月推出的第一批教材中的《新编大学语文》,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的一贯路径,而代之以全新的模块式架构,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强化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同年7月推出的《新编计算机文化基础》率先采用了任务式模式设计,打破了教材架构上的章节式传统。这两种教材自2002年出版至今,累计发行量都在10万册以上。

    一般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大都依赖作者提供教材编写思路,制定编写框架,把控编写过程。但大工出版社更倾向于在承认作者能力、尊重作者专业认知的前提下,在宏观架构方面、在整合正确思路方面为作者提供一些创新认识和原则指导,在教材建设方向上、在合作意识上为作者提供有益指导。大工出版社在拓展高职教材之初便提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同时具备承载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具有广义上的完备性,符合普适性要求等功能。

    2001年,推动高职教材建设的主体部门高职教育出版中心,仅由副社长张剑宇等3人组成。在金英伟的坚定推动下,2005年大工出版社大力拓展高职教材领域,招兵买马、快速发展。如今负责高职、中职教材建设的职业教育出版中心已发展为60人。通过十几年的不间断努力,大工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公共基础类、各专业类共80多个系列1000余种深受全国用户好评的高职教材。

    “改”出来的双效:

    改革发展敢为人先

    作为中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首批大学出版社的试点单位,大工出版社在全国率先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促进出版社按现代化企业模式运行,为出版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4年,时任出版社党支部书记的金英伟,从转企改制开始,组织引导大工出版社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改革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

    2005年3月,大工出版社正式转制为有限公司,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是第一家,为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制定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起到了先行探索作用。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三部门联合专项调研小组先后于2005年、2006年两次到大工出版社进行调研,充分肯定了大工出版社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政府对出版行业的政策和导向,是符合时代潮流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作为中小型出版社,必须从改革要效率,因此,我们一直走在改革前列。”金英伟表示,在率先改制的过程中,大工出版社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也获得了免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在率先改革的同时,大工出版社牢记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出好书放在首位,为读者送去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工出版社自改革以来,全社编辑悉心稳妥地处理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坚持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办社宗旨。在金英伟的带领下,大工出版社获得奖励无数,2008年至今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7项国家级奖项。

    确定改革发展方向,使大工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工出版社实施品牌拉动、差异化的出版战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例如,市场类图书出版方面,大工出版社提出了“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多批次、少印数”的思路。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大工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习类图书、建筑设计类图书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和市场占有份额:2008年和2009年,建筑设计类图书零售销量在全国列第三位,英语类图书销量在全国列第五位,日语类图书零售销量在全国列第五位,韩语类图书零售销量在全国列第八位。“能够获得高速发展,从源头看,是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动力。”金英伟总结说。

    “精”出来的品牌:

    全心雕琢特色产品

    30年发展中,大工出版人坚信,有特色才能有品牌。他们也坚信,在依靠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的同时,只有全心雕琢产品才能打造品牌。

    大工出版社在打造高职教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着实令人动容。为满足各高职院校特色教材建设的需要,让更多更好的高职教材早日问世,大工出版社从2001年开始宁可忍受连续10年无赢利回报,始终没有放缓高职教材建设的脚步。起初大工出版社高职教育出版中心人手少,亟待推出的高职教材却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快节奏,新出版的教材来不及投放市场,就会造成库存积压,摊高成本。但是,大工出版社没有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一心想的就是加速推动高职教材建设进程。这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状况,直到2007年才开始出现转机,持续6年的教材品种累积,终于抵挡住了新出版教材的库存压力,结束了多年无赢利回报的历史。这是大工出版人以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为己任、追求卓越发展的真实写照。

    大众出版是大工出版社卅载耕耘中又一个特色领域。2001年起,大工出版社开始出版建筑类图书,经过多年积累,在建筑出版领域形成了大工品牌。相继推出了与德国Detail杂志合作出版的中文版《建筑细部》杂志,以及由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加盟国际编委的《景观设计》杂志。在建筑图书出版方面,《中国传统图案与配色》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木之美——创意木质产品设计》获“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工业设计中国之路》出版项目入选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精品的打造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做精品图书,需要慢慢积累选题资源、作者资源和素材。经过长期的策划、酝酿和实施,精品才能被打造出来。”建筑与艺术教材出版中心主任袁斌表示。袁斌策划的《中国传统图案与配色》系列图书在前期寻找作者时,从找到四五十个相关领域作者到敲定最终的作者,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从传统年画上寻找素材,并用现代手法修改,重新配色、描画,过程非常艰辛。编辑也同样付出了很大心力,秉承着一定的形式感要求,为达到令人满意的呈现效果,不仅反复筛选图片,还要对每张图上的瑕疵反复修改,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最终《中国传统图案与配色》系列图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图样中的博大成果,并将图书成功推向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图书市场。

    “调”出来的优势:

    形成出版一体两翼

    30年来,大工出版社坚持大学出版社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在选题结构、出书规模、品牌积累、发展战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教育出版为主体、集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的“一体两翼”图书结构优化模式。

    在坚守教育出版时,大工出版社逐渐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出版两大板块。能够将职业教育出版做成特色板块,与金英伟对大工出版社产品结构调整有关。在大力拓展高职教材市场的2005年以前,大工出版社因为起步较早、质量有保证,四六级英语学习图书十分畅销。但金英伟高瞻远瞩,认为随着市场扩大,加入这一领域的竞争对手也将急剧增多。因此,他顶住巨大的压力,逐渐优化大众出版板块的同时,带领编辑们着手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正是这个扛起责任、力排众议的决定,让大工出版社成为全国高职教材出版基地和教育部中职教材出版基地。

    大工出版社的基础教育板块主要包括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近年来,大工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优秀教材、教辅图书,这些图书不仅体现了知识创新、结构创新、教法创新,而且体现了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认知创新,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好评。其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文明礼仪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假期伙伴》等系列500余种教材、教辅已通过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和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审定,入选辽宁省中小学教材、教辅目录。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所在。大工出版社时刻不忘自身的神圣使命,始终立足高端学术著作的出版。从1994年推出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学术丛书》第一卷开始,不断推出学术精品,《工程机械双向词典》《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数学家思想文库》《科学素养大家谈丛书》《辽宁文化通史》《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等,不仅受到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认同,而且也引领着大工出版人在高端学术出版领域不断耕耘,不断创新,出版更多的学术精品。

    “融”出来的模式:

    教育融入数字浪潮

    数字化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大潮中,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的第二批转型示范单位,大工出版人保持了冷静头脑。以金英伟为核心的大工出版社领导集体,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前提下,从战略定位、融合创新等方面慎重思考,充分认识自身在作者资源、内容资源、编辑资源、渠道资源、读者资源等方面多年来的积累,理智地选择了走“做精数字产品”这条转型之路。

    从战略定位考虑,大工出版社作为一家高校出版社,始终以“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己任,以“植根教育,融合创新”为战略。大工出版社将多媒体、数字化呈现手段融入教育,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与本社出版特色板块融合,在打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如今,“慕课”浪潮已然袭来,基于数字化建设,大工出版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出版等领域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为了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正在探索通过音频、视频、动漫、演示文档、APP在线题库、教学大纲等多种手段强化教学效果,以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做数字出版,比纸质出版投入要大。因此,我们要围绕经典专业教材做一些针对性的研发,有成功经验、达到理想状态后,再向其他品种延伸。”职业教育出版中心主任赵晓艳表示。

    从融合创新考虑,大工出版社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外脑”,引入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跨越空间、瓦解时间、精制产品和创新服务,盘活传统优质出版资源。例如,受到本社一套深受家长欢迎的《家长教育》丛书启发,2013年,大工出版社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向全国家长提供全面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合作运营“好家长立体出版系统工程”项目。该项目已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得到财政部的文化产业资金支持。又如,大工出版社强力推进数字出版和纸介质出版的互动,为出版社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与加拿大UM公司合作开发动画学习产品,使传统的磁带、MP3产品向高科技数码动画产品过渡,大大提升了大工出版社纸介质图书的市场竞争力。

    “凝”出来的活力:

    企业文化温暖人心

    大工出版社历来重视人才培养。近年来,金英伟主持制定了人才战略规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训、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使编辑业务、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经过不断努力,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整体水平高的专业队伍和管理团队正逐渐形成。大工出版社现有员工230余人,其中副高职以上1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55人,有本科学历的121人,有111人获得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注册编辑。其中多人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经过30年的锤炼和升华,大工出版社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特色——感恩、责任、自强。正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出版社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大工出版社的经营管理班子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出版服务科研,出版服务教学”的理念,带领全社员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创新企业、平安企业、文明企业、绿色企业、和谐企业的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员工把心气凝聚到出版社改革发展中来,把力量统一到出版社实力增长上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推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出版社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为鼓励先进,提升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工出版社每年都会对优秀部门、优秀部门负责人、优秀员工和工会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大连理工大学每年4~6月举办学校文化节时,大工出版社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文化节、读书节活动,通过举办书展与读者进行互动。平时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温馨的生日祝福,让每个大工出版人倍感温暖,激励着员工不断奋力前行。

    大工出版社的优秀企业文化,也体现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工出版社为地震中受灾的高职院校捐赠近130万元教材,很多灾区学生都用到了免费教材,在伤痛之余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暖意。历年来,大工出版社光是捐赠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图书码洋就超过600万元。

    大工出版社走过的30年光辉岁月,是与中国教育事业携手同行的30年,是为教师学生悉心服务的30年。展望未来,大工出版人将团结一心,继续向出版行业、教育事业传递正能量。

                                                                作者:李明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